近日,英国卫报》刊登的一篇深度分析文章引发广泛关注。文章由伦敦大学东方与非洲研究学院的两位资深学者——战略与外交教授丹·普莱什(Dan Plesch)和军事分析师曼努埃尔·伽利略(Manuel Galileo)共同撰写,发表于2024年9月5日,标题为《美国对俄罗斯和中国军备优势威胁稳定,专家警告》。该研究基于详实的公开军事数据,提出了一个令人警醒的观点:美国及其盟国现有的常规武器系统,理论上能在短短两小时内摧毁俄罗斯和中国所有的核发射设施。这一论断不仅揭示了当代军事技术的突飞猛进10大配资公司,更对全球战略平衡提出了严峻挑战。
让我们先深入了解两位作者的学术背景。丹·普莱什教授是国际军控领域的权威专家,拥有三十余年的研究经验。他曾在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(Chatham House)担任高级研究员,参与过联合国裁军谈判会议的核心工作。2015年,他创立了\"战略概念移除军备与扩散\"智库并担任主任,出版过《核时代的战略困境》《军备控制的未来》等多部专著。曼努埃尔·伽利略则是一位兼具工程学背景的国际关系专家,他在巴黎政治学院获得外交与土木工程双硕士学位,这种独特的学术组合使其在军事设施脆弱性评估方面具有独到见解。两人的合作研究采用了交叉学科方法,将战略分析与工程评估相结合,为文章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撑。
展开剩余79%文章的核心论点建立在详尽的武器系统分析基础上。研究指出,美国及其盟友目前拥有约3500枚JASSM-ER(联合空对地防区外导弹)和4000枚\"战斧\"巡航导弹的库存。这些导弹具备2500公里以上的射程,配合美军最新研发的\"快速龙\"空射系统,可由C-17\"环球霸王\"或C-130\"大力神\"运输机集群投放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,\"快速龙\"系统通过模块化设计,能将普通运输机临时改装为导弹发射平台,单次任务可投放数十枚精确制导导弹。根据作者的战场模拟计算,针对俄罗斯约150个和中国约70个已知核发射设施的饱和打击,从导弹发射到全部命中仅需约130分钟。
这种打击之所以被认为可行,关键在于现代常规导弹的技术特性。JASSM-ER导弹采用隐身外形,配合地形匹配和卫星制导,能在30-50米的超低空以亚音速突防,有效规避传统雷达探测。研究特别强调,即便对手采用机动发射车或加固地下发射井等防护措施,在持续数波次、每波数百枚导弹的饱和攻击下,现有防空系统(如俄罗斯S-400或中国HQ-9)的拦截成功率将急剧下降。更值得警惕的是,美国在亚太地区的盟友如日本、澳大利亚,以及北约成员国英国都储备有大量兼容导弹,可形成多方向协同打击。作者批评当前国际社会过度关注乌克兰等局部冲突,而忽视了这种可能颠覆战略平衡的常规武器革命。
该研究一经发表,立即在全球军事观察圈引发激烈辩论。在专业军事论坛如Reddit的r/CredibleDefense版块,网友们详细剖析了JASSM导弹的技术参数:基础型射程370英里(约595公里),增程型可达575英里(约925公里)。有退役飞行员指出,要实现理论上的打击效果,C-17机群必须深入敌方领空约800公里,这在实战中面临极大风险,因为运输机缺乏电子对抗能力和隐身性能。社交媒体平台X(原Twitter)上,快速龙威胁话题下的讨论显示,虽然2023年美军在关岛测试中成功用C-130发射了12枚模拟导弹,但实战中运输机群极易被敌方战斗机拦截。多位军事博主提醒,美军装备部署常存在延迟,如B-21轰炸机项目已多次推迟,质疑文章可能高估了现有战力。
国际社会的官方反应同样迅速而多元。俄罗斯塔斯社在报道中特别引述了军事专家伊万诺夫的观点,称此类言论是\"危险的战略挑衅\"。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则在例行记者会上强调\"任何单方面改变战略平衡的企图都将遭到坚决反制\"。值得注意的是,美国国防部新闻简报并未否认技术细节,仅表示\"所有军事建设都遵循防御性原则\"。欧洲议会安全与防务委员会就此展开专题辩论,德国绿党议员引用该研究呼吁重新评估北约战略。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(SIPRI)随即发布政策简报,分析这种能力对《不扩散核武器条约》体系的影响。兰德公司则更新了其2022年的核威慑研究报告,新增了常规精确打击情景分析。
研究还揭示了俄中核力量的某些关键短板。俄罗斯现役的图-95MS\"熊\"式轰炸机尽管经过现代化改造,但其亚音速特性使其在现代防空系统面前生存率堪忧。中国轰-6N虽具备空中加油能力,但其作战半径仍难以覆盖太平洋纵深目标。
这些技术差距可能导致危险的安全困境——处于劣势的一方可能被迫采用\"预警即发射\"(LOW)的极端戒备状态。文章引用2023年美国国防部报告称,中国新增部署的24枚洲际导弹弹头可能引发美国的反制性扩军。更令人担忧的是,现有的军控框架正在瓦解:《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》(New START)将于2026年到期,目前续约谈判毫无进展,而中程导弹条约(INF)早已名存实亡。
从历史维度看,这种常规武器威胁代表着战略范式的根本转变。冷战时期,确保相互摧毁(MAD)理论建立在核武器的对等威慑基础上。但如今,美军通过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积累的精确打击经验,配合卫星导航和人工智能目标识别,使常规武器首次具备了战略打击能力。\"快速龙\"系统的研发历程颇具代表性:2021年首次概念验证,2022年在挪威联合军演中测试极地环境适应性,2023年更在\"环太平洋\"演习中完成多国协同打击演示。虽然俄罗斯部署了S-500新一代防空系统,中国也在测试量子雷达技术,但面对同时来自多个方向、数百个目标的饱和攻击,任何防空网络都难免存在漏洞。
民间军事爱好者的讨论呈现出两极分化。知乎上名为\"战场观察员\"的退役校官指出,文章忽略了电子战环境:现代战争中GPS信号可能被干扰,而JASSM导弹依赖的惯性导航系统在长途飞行中会产生累积误差。微博军事大V\"防务前沿\"则列举了2024年珠海航展上展示的中国反隐身雷达技术,认为其可有效压缩导弹的突防窗口。但支持文章观点的网友强调,美国在关岛、迪戈加西亚等前沿基地部署的B-2隐身轰炸机可实施补充打击,且F-35机群能提供电子压制支援。
这一争议本质上反映了大国竞争的新态势。美国通过常规武器优势寻求\"绝对安全\"的战略,迫使俄罗斯加速部署\"萨尔马特\"重型洲际导弹,中国则加快研制轰-20隐身轰炸机。普莱什教授在后续访谈中澄清,研究目的并非渲染威胁,而是警示军控机制滞后于技术发展的危险。正如乌克兰战争所展示的,现代战争充满不可预测性——从网络攻击到太空对抗,传统军事计算模型可能严重低估实际冲突的复杂性。这篇文章的价值,在于它尖锐地指出了被多数人忽视的战略悖论:在核武器依然存在的世界里,常规武器的突破性发展可能正在制造新的、更微妙的安全危机。
发布于:天津市力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